古代没有诸如风扇、空调等降温电器,古人是怎么避暑的呢?下面让小编给大家科普科普。
像动物界的候鸟一般,根据节气差异,从热的地方迁移到凉爽的地方。清代自康熙以来,历代皇帝每年夏季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、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去消夏避暑。到现代,不少北方“候鸟”到海南避寒;南方人冬季到冰天雪地的北方感受不一样的“冰凉”,就是沿袭这一做法。
据早在《诗经·七月》中,就有“凿冰冲冲”窖储度夏的记载,根据《大清会典》记载,清代在紫禁城、德胜门外、正阳门外等均设有专门储藏冰块的官窖总计十八座。冰窖位于地下1.5米处,每年三九御河起冰后,由采冰者凿成规定的尺寸拉入冰窖,以备来年夏天之用。
大约在3000年前的商代,古人已经学会用冰饮来消暑。发展到唐代时,开始出现“冰商”,使得冰贸易变得普及,冰商将冰于冬天贮藏起来,入夏时取出售卖。延伸到宋代,古代的“冷饮”开始出现。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名叫“冰酪”的冷饮大加赞赏:似腻还成爽,如凝又似飘。玉来盘底碎,雪向日冰消。到了元代,蒙古人喜爱乳品,他们又把果汁、乳品和雪混合在一起食用,这种冷饮其实就是淇淋的雏形,后来马可波罗把这种吃法带到了欧洲,改进后才有了今天的淇淋!
汉代,一种名叫“叶轮拨风”的大型纳凉器具横空出世。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“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,大皆径丈,相连续,一人运之,满堂寒颤。”一个人用手转动叶轮,满屋人都能感到凉快。到了唐代,手摇被机械化取代,人们建造一种供人纳暑的凉屋,凉屋旁建造水车,利用水车转动,推动扇轮摇转,将凉气徐徐送入屋内。
古人的智慧令人赞叹,但他们可能万万没想到,几千年后的我们,赶上了电力时代的大潮,我们有吊扇、空调,能持续不断地为我们驱除夏燥闷热。科技的不断发展,使得这些产品日益智能化,一键操控、智能感应、兼具外观美感享受,使得乘凉上升为一种精神感官的别致体验。